——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
国家统计局7月9日发布数据显示,6月份,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持续显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降幅收窄,同比结束连续4个月下降的趋势,转为上涨0.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持续承压,改善程度有限。但随着各项宏观政策加力实施,部分行业供需关系有所改善,价格呈企稳回升态势。
“价格水平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当前价格持续低位波动,反映出市场供大于求态势明显而且还在发展,必须高度警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提醒,需密切关注供需变化趋势,并适时采取必要措施,促进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
密切关注供需关系变化,促进需求平稳释放
中国经济时报:6月CPI同比上涨0.1%,PPI同比下降3.6%。您怎么看二者呈现出的“涨跌互现”?
张立群:价格是市场供求关系的“温度计”。上半年,CPI出现连续负增长、PPI降幅扩大。当前CPI结束连续4个月下降后转为上涨,核心CPI涨幅也有所扩大,出现了边际改善迹象。不过,CPI虽有小幅回升但总体仍在低位徘徊,PPI延续下行态势。价格持续下行会对市场主体的预期和信心产生一定影响,当市场价格持续低位波动时,企业盈利空间面临一定压力,因而倾向于采取更为审慎的经营策略。
数据显示,6月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继续回升,同比上涨0.7%,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创近14个月以来新高,折射出在稳增长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背景下,部分行业供需结构出现了改善。
但受季节因素、基建项目施工进度影响,叠加钢材、水泥等供给相对充足,国内部分原材料制造业价格下行等,生产资料价格下降,成为拖累PPI的主要因素。尤其是,PPI持续低迷向CPI传导,叠加当前消费内生动能偏弱,对核心CPI修复空间相对有限。因此,企业可能相应调整生产投资计划,进而对就业和居民收入产生一定影响,消费需求也可能随之有所调整。
需要关注的是,当市场供给相对充裕时,价格调整机制可能进一步影响供需平衡,从而对整体需求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市场供需关系出现阶段性调整,您认为由哪些关键因素引起?
张立群:当前供需不平衡的根源在于多重因素叠加:一是房地产投资下滑拖累上下游产业链需求;二是出口面临高关税壁垒,外需增长受限;三是居民收入预期偏弱,消费意愿不足。
从数据看,今年上半年PPI比上年同期下降2.8%,特别是PPI自2月以来降幅扩大,反映出工业领域产能过剩压力加剧;6月CPI虽由负转正,但2025年上半年CPI比上年同期下降0.1%,远低于2%的全年预期目标,说明消费端需求恢复仍显乏力。
更关键的是,市场机制在供大于求的环境下会形成“负向循环”——价格走低导致企业预期转差,生产投资收缩,进而引发就业与收入下滑,进一步压制消费需求。这种循环若持续,可能将经济拖入“低通胀陷阱”,因此,必须高度警惕价格持续低位波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积极施策,应对经济回升中的不确定性挑战
中国经济时报:您对于下半年CPI走势及经济态势有怎样的预期,当前推动经济回升的力量又是什么?
张立群:今年以来,在一系列增量政策推动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中向好态势。一季度GDP增长5.4%,实现了良好开局。进入二季度以后,受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推动,消费增速明显提高,文旅等服务业也受到明显拉动,使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速提高。同时也要看到,受房地产市场及房地产投资降幅加大影响,投资增速走低;受投资增速下降及市场价格走势影响,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当前推动经济回升的力量与引导经济下行的压力相互交织,复杂变化,正使经济回升的不确定性加大。
此外,还要认清当前外部环境空前复杂的局面。特朗普政府依靠关税等手段妄图攫取不正当利益的图谋始终未改,在我国坚决斗争面前虽有所收敛,但变数依然很多。特别是,从存量角度看,美对华征收的关税,叠加原来征收和今年以来以芬太尼为由加征部分已达40%,导致我国对美出口面对的壁垒居高不下。因此,外贸特别是出口仍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
总体而言,增量政策支持的经济回升因素与内外环境复杂变化形成的经济下行压力正处于相互角力的关键阶段。预计全年CPI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整体经济运行趋势有待进一步观察。
中国经济时报:在此相互角力关键阶段,您认为,我国在宏观政策和激活内需市场方面应如何积极主动作为?
张立群:针对这一形势,必须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须显著加大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以更好维护对CPI温和回升、PPI同比降幅收敛的未来预期。
除此之外,还应在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方面预留足够大空间,做好大规模扩大政府公共产品投资的相关准备。要围绕“十五五”规划和中长期展望的编制,多多增加重大项目储备。一旦内外形势复杂变化引起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能够及时推出力度足够大的政府公共产品投资举措,进而有力带动企业订单增加,带动企业生产投资活跃,带动就业形势好转,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消费倾向提高,消费需求活跃。
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好快速激活超大规模内需市场的充分准备,确保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在复杂形势变化中持续加强。
股票配资十大公司,线上股票配资炒,仁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