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随后他命徐达为主将,常遇春为副将,率领二十五万明军直接北上,剑指元大都。
而此时的元顺帝却还在跟自己的大将闹别扭,等他们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时,徐达已经打到他们家门口了。
而元顺帝在逃回上都后承认:这确实是我们的失误……
蒙古人的落败1368年有个闰七月,相当于多一个七月,然而就在这个多出来的七月里,明军打到了直沽。
一开始的时候,元顺帝派出了大将扩廓帖木儿去阻挡敌军,但是半路的时候,他又怀疑扩廓帖木儿谋反,于是又派自己的太子去讨伐扩廓帖木儿。
展开剩余90%扩廓帖木儿也真是倒霉,前边与明军作战,后面又被自己人偷袭。
比起前面的敌人,扩廓帖木儿对后面的敌人更加痛恨,他索性脱离了元朝,不给元朝干活了。
扩廓帖木儿逃去了太原,元朝太子也追去了太原,蒙古军主力都走了,明军直接乘虚而入,轻松北上。
一直到七月初的时候,元顺帝才与扩廓帖木儿和解,但是已经晚了。
徐达已经与他们近在咫尺,就算急召扩廓帖木儿回来也来不及了,因为他现在还在山西呢!
元顺帝没办法,只好让管理枢密院的卜颜帖木儿去阻拦明军。
但是卜颜帖木儿压根就不会打仗,出去没两天,就被常遇春生擒活捉,然后当众处决了。
不过元顺帝本来也没指望着他能打赢,他只是想让卜颜帖木儿去拖延时间罢了。
在这段时间里,元顺帝已经收拾好了行李,将值钱的东西全都装进了箱子,就连太庙里的祖先牌位都装了起来。
两天后,行李已经收拾得差不多了,元顺帝召集众人开会,这次来参加会议的不光有大臣,还有三宫六院的妃子。
元顺帝向他们下达了撤离大都的命令,这些妃子被吓得惊慌失措,这些大臣却不愿意撤离。
有个叫赵伯颜不花的宦官跪地痛哭,他说:“这江山是世祖爷爷打下来的,咱们可不能就这么丢了啊!陛下应当死守大都,怎可弃之!”
元顺帝压根就不吃他这一套,元顺帝说:“这江山本来就不是咱们的,你当我不知道宋朝徽钦二宗的事吗?你想让我成为那样的皇帝吗?”
见元顺帝这么明白,其他人也就没话说了。
逃跑这件事宜急不宜缓,既然决定了要逃走,那就尽快吧!
于是就在当天晚上,元顺帝让人打开后门,带着自己人偷偷溜走了。
走到半路上的时候,前面有座山发生了塌方,元顺帝被吓得从马上摔了下来,摔下来之后还以为明军来了。
元顺帝被吓得不敢乱动,他让手下的大臣去前面探路,等确定是山体崩塌之后,元顺帝才继续前进。
不久之后,元顺帝成功到达上都,他这才稍稍放下心来。
此时的元顺帝这才开始反思一些事情,他明明派人去阻拦这些义军了,为什么会没拦住呢?上次不就拦住刘福通了吗?
刘福通,何许人也?硬要说的话,刘福通其实是朱元璋的“老前辈”。当初朱元璋起兵反元,是受到了岳父郭子兴的影响,因为郭子兴就是一个反元义军首领。
但是第一个扛起反元大旗的并不是郭子兴,郭子兴也是受了刘福通的影响,才决定起兵的。
刘福通是安徽阜阳的一个大富翁,他从小就是一个豪爽开朗的人。
人们都说他很聪明,将来一定大有作为,但是刘福通心里却不这么想。
那个时候的“大有作为”不过是当个大官,但是刘福通不想做大官,他心里还有更大的志向。
但是刘福通为了家人的安全,选择将自己的志向埋在了心里,但是元朝朝廷是真的不干人事。
当时元朝的中书省大都附近发了洪水,为了保证元大都不被淹,他们强行挖开河道,将黄河南岸的地区当作了“泄洪区”,让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然后他们就不管了。
而且这种事还不止发生了一次,本来不经常发生水灾的地区,被他们这么一弄,几乎每年都要发生洪灾。
新修的河堤根本不管用,很明显是“豆腐渣工程”。
不过泄洪这种事其实也无可厚非,历代王朝其实都有这种危险时刻。
牺牲一些百姓的利益,保证京师的安全,这在封建社会中是合理的。
但是牺牲百姓的利益之后,必须得给补偿,不能淹了之后就不管不顾了。
当然元朝朝廷也确实没有不管不顾,他们给河南百万灾民,送来了一万五千石大米。
就这点东西,甚至算不上杯水车薪。
如果受了灾的地方,都是这个待遇,那也能理解,但是元朝朝廷搞区别对待。
在水灾中受灾的蒙古人只有八千多个,但是却占有大量的物资,感觉像是把双方的物资给送反了。
本来该分给百万人的物资,给了八千蒙古人,本该给八千蒙古人的粮食,却运来给百万灾民分食。
一直到元朝末年的时候,朝廷才开始关心河堤脆弱的问题,但是他们也不是看在灾民的面子上才修的,而是因为已经影响到水路运输。
朝廷派来负责修河堤的官员,也不是一个善茬,他把当地的百姓整得苦不堪言,其中就包括刘福通。
由于刘福通家里比较有钱,因此这个官员逼着刘家出钱出力,刘家出了钱,实在没法出力了,这个官员居然派人直接拆了刘家的宅子。
是可忍,孰不可忍,刘福通当即便想起了自己埋在心底的伟大志向——造反。
当时因为朝廷加重徭役,弄得百姓怨声载道,有不少人都有了造反之心,就是缺一个敢站出领头的人。
而向来豪爽聪明的刘福通在做足了准备工作之后,就勇敢地站了出来,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当时的百姓都是干柴烈火,一下子就被他点燃了。
虽然刘福通召集起来的人很多,但是这些人的缺点也很明显,因为他们都是些普通百姓,完全没有经历过培训,因此战斗力很差。
前期的时候还能靠着人多,打蒙古军一个措手不及,但是后来蒙古军反应过来之后,刘福通他们就打不过了。
最终,刘福通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向南撤退。
当时的朱元璋也已经脱离了郭子兴,有了自己的队伍,打出了自己的旗号。
刘福通认为朱元璋是个可以信任的人,于是便带着韩林儿以及家眷投奔了朱元璋。
朱元璋一开始对他们挺客气,但他也只是想利用他们的名气壮大自己。
后来朱元璋击杀陈友谅、活捉张士诚,彻底掌控南方之后,刘福通和小皇帝“韩林儿”也就没用了。
朱元璋假意将他们接到南京,但是在船上的时候,两人“失足落水”,双双死亡。
刘福通的起义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却只是一个空架子,因此元顺帝并未将他们放在眼里。
但是,朱元璋的军队可不是临时凑起来的民兵,他的士兵都是经过训练的,而且“装备精良”。
除了士兵素质的差距,还有将领的差距,朱元璋手下的这些大将,虽然也都是苦出身,但是有好几个“军事天才”。
其中也包括朱元璋自己,他们这些人的打仗手法与普通“暴民”大不相同。
但是元顺帝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调动了很少的兵力前来“平叛”。
对付刘福通他们可以叫“平定叛乱”,但是对付朱元璋应该叫作“两军对垒”。
元顺帝的轻敌导致了最后的结果,如果他能重视朱元璋这支义军,提前做好准备,那么明军想要赶走元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发布于:山东省股票配资十大公司,线上股票配资炒,仁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