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阅兵,是传统军事仪式,最早源于田猎。
夏商时,出现了以田猎教战阵和巡行各诸侯国的巡狩等。
周代常有军事训练和演习检阅。武王伐纣前的孟津观兵即是早期大规模的阅兵。
“阅兵”名称是从汉代以后才有。当时,定期阅兵常与立秋之日“祭兽”一起进行。汉文帝校阅名将周亚夫所屯的细柳营成为治军典范。
唐代,常规的阅兵几乎每年都举行,在大军出征或凯旋时,皇帝也要亲自阅兵。当时出现了纸甲、布甲等礼仪装备。
宋代,赵匡胤注重军队的教育训练,将大阅安排在八九月份进行,后逐步形成春秋两季的教阅制度、“五色介胄”仪仗服饰制度。
明代,每年年终考阅一次,三年大阅一次。1421年,朱棣在北京北边的怀来举行大阅兵,调精锐十万,展示了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项目以及神机营的火器操练,令27国使节大开眼界。
清代,八旗、绿营由王爷、大臣或督抚定期检验部队,称校阅;皇帝检验部队的隆重阅兵仪式,三年一次,称大阅。地点主要在南苑、卢沟桥、玉泉山、多伦、畅春园等。
展开剩余74%相关诗词:
北宋名臣、词人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贵,时称“铁面御史”。神宗召知谏院,不久擢参知政事。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知杭州、青州等。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
他曾在杭州于秋季阅兵,并写诗记录“大阅”之壮观庄严。
武林阅兵
吴天霜晓弄寒晖,金鼓喧阗大阅时。
帐下万兵听号令,军中诸将肃威仪。
采侯命中连三箭,花阵分排卓五旗。
愧乏韬钤当重寄,儒林初是学书诗。
大意是:
江南的清晨,寒霜清冷明亮。锣鼓喧闹,在此举行盛大阅兵。
营帐之下,无数士兵肃立,等候号令;军中诸将,神情庄重,尽显威严。
将士对着彩绘箭靶射箭,三箭都命中靶心;各式军阵排列,五方旗笔直竖立。
我自愧缺乏用兵谋略,却担任此要职;原本为儒生,最初所学的不过是读书作诗罢了。
1739年,28岁的乾隆皇帝在南苑检阅军队。金昆、郎世宁等十多名宫廷画师为此联合创作了大名鼎鼎的《乾隆大阅图》。
图宽68厘米、长15米,分为幸营、列阵、阅阵、行阵四卷。图中士兵约有1.6万,大部分人的衣着、坐骑造型、车马枪炮、仪仗旗鼓等细节都描绘得栩栩如生,实为古今罕见!
乾隆帝也写过多首“阅兵”诗:
“诘戎伊古重,爽值九秋天。气霁炮声壮,云开旗色鲜。联营团写月,驰道直抨弦。”
“金明习战旧,黄幄阅兵同。组练光争耀,兜鍪气益雄。”
“安时要不忘危日,诘武宁当视具文。八色旗分光耀旭,千行士厉气凌云。”
发布于:北京市股票配资十大公司,线上股票配资炒,仁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